聞思同修日記,看到師開示:「不預設對情欲的成見,中道才可能入流而無所入,知見情欲的精髓在四無量心。苦行者不可能理解四無量心。」眼淚輕輕滴下。打開日記檔案,紀錄今天早上起床的心情,沒寫幾個字,眼淚潰堤。


側躺在床上,自己是媽媽,輕擁著在哭的自己。

可以用幾個字形容嗎?此刻的感受。

記得林麗珍老師講過,生命是個缺




此刻,真真切切地感覺到,

軀殼裡儲藏了大量的礦石結晶,有疼、惜、酸、苦、渴望、孤寂、思念…

有數十載春天的味道植入肌肉、骨頭的記憶,

遠遠超過我個人的生命體驗




隨著大地甦醒,

無以名狀的情感、生理衝動、化學反應,古老的基因記憶

也被春天喚醒

或者說

此刻,我是春天




讓淚水將所有礦石結晶 刷洗成閃閃發光的 河水的項鍊

那是鵝卵石,

亦或吐沙的珍珠




不是因為此刻的生命有所缺憾,

只是疼惜那天真的追尋,

以為

完美只存在於下一段待圓滿的關係

將實踐的計畫

等待著我們踏上的異國的土地與人情




不是啊 不是啊

等這一季的淚水乾涸

等我從死寂的午憩醒來

(死寂中,生命的氣息從未斷

由急促大口的喘息,到海底深沉的呼吸,到那只有一條游絲之隔的生死交界)

醒來了!

還有很多事要做呢。 ^_^

~~~

聞思印順法師的《扆菨文集序》,非常受用:「凡是一個理智的信仰者,決不是愚昧的形式崇拜。它要吐棄那暫時容許的因襲部分;它要忽視那適應時代的方便;它不但積極的闡發那獨創的真生命,還要使潛在的新意見,從舊形式裡解放出來。真正的理智信仰者,看來似乎比形式崇拜者遠離了創教者的理解與制度,其實卻開顯了完成了創教者的本懷。」

「我們應該深入釋尊的本懷,這要從佛教無限錯綜的演變中,從根本佛教的研究中,從身心調柔的體驗中,才能完成。…要把深刻而正確的佛教,積極的發揚起來,讓它在這病態進化的世界,完成社會救濟與身心解放的兩般任務。釋尊本懷的佛教是什麼?是世界平凡的人類,在生死中發大心,積集悲智的資糧,遍學一切,不急急求證『直入大乘』的菩薩道。這不但適應現實人間的需要,還是釋尊人間成佛的本懷。」


“Confession of a Buddhist Atheist”的作者Stephen Batchelor從西方的角度所提出的觀點與之共鳴。他說:

佛法不可被縮小成宗教。如果,去研究喬達摩當時與學生之間的互動,沒有任何可以被稱為「宗教」的行為,沒有儀式、祭典、神壇、香,喬達摩和他的學生,只是一群以信念與熱情尋求人類苦難解決之道的男人和女人,很類似在迦利利的耶穌和漁夫們。

佛陀說「這不是我,不是我的,我不是這個」,他真正在意的是這個偶發的、無常的、時時變動的世界,並不是否定或厭棄「自我」,反而將自我視為一個待實現的計畫,一片潛力無窮的沃土,一根對準圓心的箭,一塊可雕琢的原木。

雖然,兩千五百年前的佛法促使了佛教的形成,今日,佛法面對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,我們必須回到佛法的源頭,去理解釋迦佛教導之初的本懷。

面對今日的世界,佛法提供了一條「中道」──介於無神論與基本有神論之間,調和兩大陣營間紛擾沸揚的辯論,如實面對此刻全人類共同的問題、苦難與侷限,謙虛與尊重、含容的對話,而又活出生命精采莊嚴的具體可行之道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thayo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