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情緒管理,師有如下精采開示(宗教與藝術的對談):

「所謂情緒管理---

第一個就是停下來。

第二是要還原。

第三個就是信。」

「現代人講『情緒管理』,在古老佛教是用『還原』的方式來探討這個問題。

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叫『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』:我本來是什麼樣子?今天怎麼變成這個樣子?『還原』就是回復它原來的顏色,不必給『被染色的我』左右,它本來是什麼顏色,我們用方法回復它的本色。後天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被染色,而是為了打開內心更大的世界。」

「比如說,嫉妒、憤怒、羞恥……都是被渲染過的情緒,都不是原來的情緒。原來的情緒可能只是一個無聊、不安、恐懼或是一時的匱乏,這些都還沒變成生氣。…由壓力到生氣,必須囤積到受不了的程度,才會變成生氣。我們說的『還原』,就是回到還沒有生氣之前,感覺有壓力的樣子到底是什麼?是內縮想反彈或排斥而想消音?觸境時候的內心狀態是疲憊、消沈或興奮?

情緒不一定不好,重點是要會看到情緒生起時,盡量還原到初始的狀態,這就是還原。如果不還原,等於是食物經過太多的精緻加工,就沒什麼營養。」

「怎麼還原?真的要會停下來看:我今天為什麼要這樣子對待你?你今天為什麼要這樣子對待我?我們會發現---今天之所以會有不好的對待,是因為沒有空間;今天之所以會有好的對待,是因為有空間。」「還原,要能停下來,不可能邊跑邊拿著望遠鏡看,顯微鏡更不可能!」

「本來是內心越沒距離,對待就越有空間;我們卻變成關係越接近,越沒有空間。然後內心沒有空間了,覺得眼前這個親近的人,突然變得好疏遠!」「所以主要的問題不是親近跟不親近,主要的問題是有沒有空間!真正的零距離,空間是無量的。」

「『感情』是為了讓我們的距離更近,但是『情緒』會因為處理不當,就把彼此的距離給拉遠了。其實,拉遠是個莫須有的造作,根本不需要做什麼的。…這一種相信,是人和人之間對待上最重要的東西。相信他不是真的要對我們不好,他只是沒有空間,不需要對他的沒有空間生氣,而是主動給他空間。他罵你的時候,怎麼想辦法給他空間?給他空間,就是一種引導;跟他對立,對彼此沒有好處。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有很多的方便可以使用,也可以用流動的心嘻笑怒罵,而完全沒有對立。只要一有對立的狀態,思考就不可能靈光,就不可能流動。」

這一天感覺自己有點收縮,在某些時刻無法專注傾聽對話,甚至有點不耐煩,於是下午到了劇場,處理完一些宣傳的文字,就跟João以及Abigail說,我需要去樓下作瑜珈,做完了瑜珈,更覺得頭腦需要慢下來,感官需要收攝,他們兩人都很敏感,都可以感覺到我的不同,珮君宣布說:現在處於被動狀態,不能主動決定事情,但願意跟隨他倆去隔壁吃晚餐,然後看電影院。吃晚餐時,Abigail說做完瑜珈的珮君有點遙遠。這句話令我思考,下次在需要休息、收攝感官的時候,能否做到更沒有距離?還有,當我聽到她說這句話時,能否不將其染色,而相信這句話本身是中立的,她只是在陳述她自己的感覺?

在劇場旁的餐廳Piolin喝完了湯,三人匆匆忙忙趕到電影院看晚場Roman Polanski的The Ghost Writer,在售票口旁點了三杯濃縮咖啡,然後笑成一團,問收票小姐「有時間可以上廁所嗎?」「有!」我們邊笑邊上廁所,終於在黑暗中坐下了,還等了一、兩個預告,電影才正式開始。平常的生活中,很少有機會去看電影,非常感謝這個三人都有空間、有時間同行的機會。電影很精采,濃縮咖啡也有幫助,從同到尾都聚精會神地投入情節之中。

「世間的東西都是想出來的,人與人間的距離也是。別人與我有距離,可能是事實,但只要心量夠大,我與別人的距離就消失了。心量夠大,完全可以是出於自己的發心,只要發心沒距離,距離就消失。此所以佛陀說:『世間與我諍,我不與世間諍』。諍就是距離。」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thayo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